斥资2400多万,高标准农田设施成摆设,到底花哪去了?

2024-06-26 16:04:29    来源:旅游商报-旅商新闻    

近日,央视“焦点访谈”栏目掀起了一阵波澜,观众在屏幕前也是看得目瞪口呆。报道中,黑龙江省依安县的一项耗资数千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竟然变成了一座“废城”。这本是旨在提高粮食产量、增进农民收入的重要工程,结果却成了农民眼中的“鸡肋”,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质疑。

image.png

惠民工程为何沦为烂尾?

这个农田建设项目原本计划通过现代化的灌溉设备和科学管理,提高农作物的产量,为当地农民带来切实的收益。现实却是两年过去,农田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无法保障,农民们只能望天兴叹。

image.png

花费巨资购置的农田设备被闲置在田间,不是丢失便是损坏,成为一堆废铁。如此荒唐的场景,让人不禁怀疑,这数千万的投入究竟流向了哪里?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摆设,任凭风吹雨打?

image.png

责任人为何避而不见?

记者们带着满腔的疑问和寒风刺骨的坚持,踏上了依安县的调查之旅。但他们面对的却不是合作和透明,而是层层叠叠的推诿和搪塞。记者们的每一次尝试,都像是撞在了一堵无形的墙上。

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犹如“隐身术”练得炉火纯青,无论是电话联系还是当面拜访,总是避而不见。有的干脆敷衍几句了事,有的则将责任推给其他部门,仿佛整个项目成了一场踢皮球的比赛。

image.png

这种态度不仅让记者们深感无奈,也激起了公众的愤怒。工程款项是从哪里流失的?为何两年过去,农田依旧无法使用?一连串的问题亟待解答。可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,相关部门的“太极推手”却显得异常熟练。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,没有人愿意面对镜头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。这样的态度,不禁让人怀疑,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?

image.png

关键时刻,施工单位的一位负责人终于打破了沉默。他在电话中无意间透露,验收工作之所以一拖再拖,是因为一旦通过验收,相关部门就得掏钱支付工程款。这一爆料如同一颗炮弹,在公众心中激起千层浪。原来,背后隐藏的是利益纠葛和权力博弈。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烂尾,更是整个系统的病灶。

image.png

谁来监管几千万的工程?

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本应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,可一旦走了样,就变成了典型的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立项之初,这个工程被描绘得美好无比,图纸上一片繁荣的景象。等到实际操作中,管理的漏洞显得尤为刺眼。立项环节疏于论证,缺乏科学规划;施工阶段偷工减料,监管形同虚设;验收过程更是拖延不决,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战场。

image.png

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在不断积累,最终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管理上的粗放和疏漏,使得工程质量和进度得不到保障。更糟糕的是,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完全脱节,各自为政。于是,这几千万的项目便成了一场“瞎指挥”的闹剧。

image.png

问责机制的缺失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。出了问题,竟无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。责任界定不清,追责流程不明,导致一出问题便互相推诿。这样的问责机制,如何能让人放心?面对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和项目规模,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。谁负责哪一部分,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,都必须明确而细化。只有这样,才能杜绝各类推诿和搪塞现象。

image.png

仅有事后追责远远不够,全程监督的缺失同样值得警惕。从项目立项开始,到施工,再到最终验收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监管。全程监督不仅是为了防止贪腐,更是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惠及百姓。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,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可靠。

image.png

如何避免重蹈覆辙?

干部作风问题犹如一道深渊,把原本应惠及百姓的项目拖入泥潭。一些干部在位时,非但不为民谋利,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失败,揭示出个别干部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初心,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。

项目推进过程中,有关负责人敷衍塞责、推诿扯皮,只为掩盖工程管理中的种种失误和自身的腐败行为。这种作风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,更使惠民工程的本质完全变质。

image.png

要改变这种局面,公众的监督必不可少。惠民工程涉及每一位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,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其进行监督。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对身边的每一个变化都最为敏感。鼓励公众积极参与,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不当行为,还能增强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力。通过舆论监督和公开举报渠道,可以有效震慑那些试图利用职权谋私的干部。

image.png

与此同时,不能忽视基层干部的正面力量。在基层,仍有许多默默无闻、勤勤恳恳的好干部。他们坚守岗位,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正是这些尽职尽责的基层干部,保证了许多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。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和鼓励这些好干部,树立正面典型,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
image.png

结语:

依安县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烂尾,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钟。项目管理中的漏洞、干部作风问题和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,暴露了惠民工程实施中的诸多隐患。这一事件不仅浪费了巨额资金,更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。教训深刻,启示更加深远: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,每一个干部都需要廉洁自律。

image.png

这个事件的曝光也证明了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。媒体和公众的积极参与,推动了问题的揭露和解决。社会的进步,离不开透明度的提高和监督机制的完善。每一个声音的发出,都在为建设一个公平透明的社会贡献力量。

[责任编辑:]

关于我们| 网站概况| 服务条款| 供稿服务| 广告服务| 合作伙伴| 网站声明| 版权所有| 联系我们|
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自觉抵制互联网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承诺书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旅商新闻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旅商新闻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0296号